一单难求!政信信托项目被疯抢,投资者:请销售喝咖啡才能拿点额度

  常年购买政信信托项目的投资者王女士发现,最近抢不到优质项目的购买额度了。

  “即使近年来的政信产品的收益率一直在下降,以前可以到9%,现在只有5-6%了,但还是有很多人购买。”3月9日,王女士告诉记者。

  从2022年年底开始,政信类信托产品在信托投资者之中掀起一阵购买热潮。中国信登信托登记数据显示,2022年12月,投向政信类(基础建设)的信托资金大幅增长。新增投向基础产业的信托规模为901.85亿元,环比大增48.57%。

  凭借优越性和稀缺性,政信类项目一直是集合资金信托产品中的“香饽饽”。近期,叠加季节性原因和监管的介入,政信项目“一单难求”现象更显。但在火爆背后,政信项目存在的风险也值得警惕。

  异常火爆,一单难求

  中国信登信托登记数据显示,2022年12月,全信托行业新增完成初始登记信托产品3444笔,环比增长4.30%,同比下降12.85%;其中,2022年12月份投向政信类(基础建设)的信托资金有大幅增长。12月份,新增投向基础产业的信托规模为901.85亿元,环比增长48.57%,同比增长1.65%。

  2023年1月,因为受到春节假期和季节性的影响,集合资金信托市场整体回弱。

  用益信托数据显示,1月发行的集合信托产品规模为727.33亿元,集合信托的成立规模为568.31亿元。从资金投向上来看,政信类信托产品依然是集合资金信托产品中的香饽饽,1月政信类信托成立规模228.3亿元,在成立总规模中占四成。

  政信项目的信托为何如此火爆?首先与其“出身”有关。多年以来,政信类集合资金信托一直都是信托公司的重要发行产品和重要营收来源。

  2002年7月18日,我国发行了《信托法》出台之后的第一个集合资金信托产品——爱建信托发行的上海外环隧道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从此,《信托法》规定“个人投资者也可以参与投资重大工程,并分享投资收益”,上海外环隧道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是集合信托计划发展的重要的标志之一,更是地方政府在探索更多的融资方式时迈出的关键一步。

  从这之后,各家信托公司开始大量发行政信类的信托产品,积极地参与到政府投融资之中来。

  因此,对比普通的项目,政信信托产品作为优质项目更受青睐。其有地方政府信用背书,有些项目还会叠加基础建设收益权作为补充,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的政信类产品只要上市就会被投资者“一扫而光”。

  “近年来,监管层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降低风险。目前已经出台多项政策来化解地方债务,用于支持当地政府经济更好的发展。”金乐函数信托分析师廖鹤凯告诉记者,“信托公司发行的政信类信托产品的主体,基本都是地方城投公司。目前城投公司‘退平台’趋势明显,名义上与地方政府解绑,但实际过程中无法做到完全脱钩,更多的为了提高财务独立性和运营效率。城投公司背后的股东,基本都是国资,地方政府,代表了地方信用。”

  近日,山东淄博市最大的城投平台就发行了2023年第一期超短融债券用于偿还发行人存续的有息债务。根据《募集说明书》披露,需归还借款的债权人中包括多家信托公司,例如光大信托、五矿信托、交银信托、华鑫信托、中融信托、国民信托、厦门信托、建信信托等。

  “城投公司出现信用风险,会对当地整个区域的融资环境造成重大的影响。这种信用风险会波及到整片区域的所有企业。”廖鹤凯告诉记者,今年政策面全面利好,经济开始触底反弹,预期向好,但消费依然疲软,财政政策将持续发力,基础设施投资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政策面较强支撑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望进一步降低。”

  融资类项目额度逐渐收窄

  除了风险较低之外,针对监管的压降要求,使得信托公司的融资类项目额度逐渐收窄,这也是政信项目一单难求的原因。

  3月10日,记者采访了一名信托公司的项目经理,他表示,“目前行业内政信项目的风险已经被监管提示,这就使得公司的风控合规审核更加严格审慎。另外,像浙江广东上海这一类强经济的省市的融资渠道有很多,例如直接发行债券或者找当地城商行等,信托资金的成本高,他们基本不会考虑(发展新的合作)。”

  “目前有资金实力的省市都只愿做非标,比如浙江江苏广东这种;(经济实力)稍微差一点的省市区才会有标准化的债券可以写进信托合同中,例如之前落地的项目中有成都某区的。”该信托经理聊到目前落地的信托产品时表示,如今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作为(信托)公司来说,还需要考虑收益,考虑监管对于融资类项目的态度,空间更小了。”

  但显然,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安全性更高的政信类项目仍是投资的首选。

  王女士对此感受颇深。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投资的需求也随之不断攀升。根据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在2022年6月披露,像王女士这样的个人合格投资者数量已经超过120万人。

  “我身边有很多朋友买信托,一个介绍另一个,买的人就变多了。这两年,买了地产类信托产品的很多都延期了,股票类的也有亏损,大家变得更谨慎。所以现在只要有大省市发行的政信产品一出来,就抢疯了。”王女士谈到。

  不仅是个人投资者,2023年以来,也有许多城商行认购城投债和基础建设相关的政信类信托,资产荒中,优质城投类信托成为了更稀缺的资源。

  在廖鹤凯看来,在双向的选择过程中,不管是投资者还是公司,都更为谨慎。

  “从投资者层面来说,市场上的资金并没有减少,如今(信托公司的)净值化产品虽是大势所趋,但规模占比并非主流,地产类信托产品受到冲击尚未缓过来,对于政信类投资方向的投入得到了较大的倾斜。”廖鹤凯表示,“同时,从信托公司层面来说,(政信类信托产品)能够选择的地区也在变窄。”

  背后风险仍旧值得警惕

  不过,虽然政信信托项目火爆,也一向被视作优质项目,但背后潜藏的风险也值得警惕。

  监管也已注意到政信业务存在的风险。2023年度信托监管工作会议于2月21日召开,每年的监管会议作为行业的风向标,格外收到重视。

  在今年的监管会议中,监管部门特别提到,政信风险包括“个别信托公司违规提供流动资金贷款,违规协助地方新增隐性债务;大量城投债投资未纳入新增信政业务管理,相关业务缺乏有效管控;非标转标类城投债投资潜藏违规行为;相关违约风险呈上升趋势”四大点。

  在具体做法上,监管要求进一步压降融资类项目的存量规模,将信托的服务功能和投资功能进一步释放出来,争取实现“2023年6月底非标融资类存量业务在目前基础上压降25%、2023 年底压降一半、2024年10月底基本清零”的总体目标。

  对于热衷于购买信托产品的王女士来说,再好的预期收益率也需“三思而后行”。

关键词阅读:政信信托

责任编辑:李欣 RF12607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