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2023】五矿信托策略分析师何婉婷:经济活力加速释放,固收配置做好三应对,权益把握周期复苏和成长洼地

摘要
2023年是疫情管控放开后的第一年,也是“二十大”报告的开局之年。金融界特推出《启程:百位首席预见2023》,旨在通过专家分析解读,为企业社会注入信心,给广大投资者带来启发。

  2023年是疫情管控放开后的第一年,也是“二十大”报告的开局之年。国际形势仍动荡不安,全球经济将面临衰退风险,主要金融市场仍有剧烈波动的可能;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也仍较突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3 年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值此关键时点,金融界特推出《启程:百位首席预见2023》,旨在通过专家分析解读,为企业社会注入信心,给广大投资者带来启发。

  本期嘉宾:五矿信托财富管理中心首席策略分析师 何婉婷

  核心观点:

  ·高景气度向中间制造国家靠拢,俄乌危机之后全球分工、供应链、成本格局重构,可能加剧结构性债务风险。

  ·经济转型、增速换挡以及经济的去地产化是大势所趋,两者相辅相成,顺应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与人口结构的变化要求

  ·2023年居民、企业的风险偏好呈循序渐进的修复,中国将经济走出回补性的复苏,预计全年增速在5%左右

  ·场景消费出现小幅的“报复性”回补,全年消费增速可达6%-10%;基建投资发力托底经济,预计增长超过5%;制造业在以“安全”主线的强链补链驱动下,有望保持接近两位数增速

  ·2023年财政政策基调维持积极、延续宽松,货币政策整体稳健,超额刺激相对有限,未来,财政、货币、产业政策边界逐步模糊,政策更能直击经济痛点

  ·中国的股、美国的债成为2023年值得关注的领域,下半年左侧布局商品策略的机会值得期待

  ·多城市迈入3.8%利率时代,预计2023年地产销售数据会在低基数下呈“宽U型”复苏,全年预计实现5%左右的累计同比增长

  ·居民资产负债表快速扩张动能有限,信贷季节性波动加大,全年利率债或波动走弱,投资策略上建议降久期、降杠杆

  ·在业绩和渗透率驱动下,TMT为代表的科技赛道有望成为全年投资主线

  ·未来货币供给端稳定,需求端受居民主动缩表、高杠杆企业融资需求降低而收缩,资金长期进入供大于求的格局,导致利率或处于长期下行通道

  ·低风险投资者,短期标债类配置中票息策略优先;高风险偏好者应把握大类资产轮动,国内资产配置采取“先权益、后商品”的策略;美国市场建议先债券后权益

  ·美联储缩表对离岸美元流动性抽离效果明显,致使全球流动性受到局部性、阶段性冲击

  以下为对话全文:

  高景气度向中间制造国家靠拢,俄乌危机之后全球分工、供应链、成本格局重构,可能加剧结构性债务风险。

  金融界:您认为当前影响全球经济前景的最主要因素有哪些?请您展望一下2023年的全球经济?

  何婉婷: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下行,美联储加息尾声、欧元区进入高速加息阶段,全球融资成本的收紧可能加剧结构性债务风险。全球经济景气度分布的结构上会呈现以下特征:

   1. 全球景气度向中游回归

  2022年全球经济景气度向上游和下游聚拢,背后分别由高企的商品价格和美国巨大的财政补贴支撑。2022年景气度低点分布在“上游的下游”国家当中,最具代表的是直接承担上游高成本的欧元区和受扰于疫情的中国。2023年,随着商品价格的回落、美国加息效果逐步显现,上下游景气度将会逐步向中间制造国家靠拢,这也是我们年度策略“冰冻逐消,中江起帆”命名的来源。

   2. 全球供应链重构提速

  2022年的俄乌冲突延缓了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进程,而自2022年4季度天然气价格回落之后,这种重构加速重启——美国对欧盟进口大幅增加,同时对华进口大幅降低,欧美之间FDI投资快速增长。而中国出口结构也更加分散,美国在中国出口占比从2018年的19%,下降到2022年末的16%,东盟、美国、欧盟在中国出口结构中各有一席之地。 俄乌危机之后全球成本格局重构带来的影响会在2023年集中显现,欧美之间建立起一种更加紧密的联系,倒逼中国从水平分工走向垂直一体化,欧洲各国政府和美国都在不断加强其自身的军事能力和网络防御,并谋求在半导体和新能源两大方面建立新的以发达国家为主轴的供应链,这推动了欧美之间的互相投资。

  经济转型、增速换挡以及经济的去地产化是大势所趋,两者相辅相成,顺应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与人口结构的变化要求

  金融界: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何婉婷:从外部看,全球局势越发复杂,大国博弈越发激烈。美国国内政治极化,两党之间缺乏中间地带,内政推行受阻,执政党将内部矛盾向外转移。美国不断加强亚太战略,西方国家空前团结之下经济和地缘上的摩擦可能更加频繁。

  1. 从内部看,有两件事情值得关注,一是经济转型、增速换挡,二是经济的去地产化,这两件事相辅相成,也顺应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与人口结构的变化,其中挑战重重。

  首先,人口迈入负增长年代,接受更低的经济增速是尊重经济规律的表现,近60年,有13个经济体均经历了经济中枢下移,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以日本、韩国为例,日本在1970年代初期完成增速换挡,1955-1973年,日本实现了年均8.8%的经济高速增长,1974-1991年,日本经济步入中速增长期,年均增速降至4.1%。韩国在1990年代中期完成增速换挡。1961-1996年,韩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年均增速9.4%,1997年至2010年韩国经济增速下台阶,年均增速降至4.7%。

  第二, 面对房地产的风险,相较美国的快速去杠杆模式,中国模式更接近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中国地产风险远低于当时的日本,但其缓慢去杠杆的经验值得借鉴。通过政府、企业、居民共同承担的方式去杠杆,有助于整个实体与金融的稳定,但在短期一定程度会压制居民消费与企业投资,这将对经济与市场带来显著影响。

  2023年居民、企业的风险偏好呈循序渐进的修复,经济将走出回补性复苏,预计全年增速在5%左右

  金融界:请您展望一下2023年的中国经济,以及新的增长点在哪里?

  何婉婷:2023年中国经济会走出回补性的修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扩大内需”极为重视,稳增长在语义上明显强化。也要注意的是,我国医疗、福利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超额储蓄来源具备防御性、地方政府加杠杆空间有限、地产尾部风险缓慢有序出清,这导致居民、企业的风险偏好修复是循序渐进的。外部环境上面临着发达国家需求放缓和欧美供应链重构的双重压力,出口存在下行压力。因此2023年经济增速不会跳跃式增长,而是向潜在增速回归,预计增速在5%左右。从节奏上看,二季度、四季度是同比增速的高点。

  场景消费出现小幅的“报复性”回补,全年消费增速可达6%-10%;基建投资发力托底经济,预计增长超过5%;制造业在以“安全”主线的强链补链驱动下,有望保持接近两位数增速

  金融界:2023,经济的增长点在哪里?

  何婉婷:集中体现在消费、制造业、基建投资。

  消费方面,我们预计场景消费会出现小幅的“报复性”回补。全年消费增速可能达到6%-10%。2月末,10大城市交通拥堵指数、地铁客运量已经回升到疫情前水平。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的回补性浅层修复能够进展得相对充分,而深层次资产负债表的修复则需要时间。当下由于居民资产负债表结构性收缩,超额储蓄的构成中主要是投资的回撤而非收入的增长,这部分超额储蓄具有防御性,且主要来源于中高收入人群,对依赖广谱大众收入增加的必选消费拉动有限,且难以完全释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着力消除制约居民消费的不利因素”、“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也是在针对超额储蓄有释放的方向发力。

  基建投资对经济在2023年预计依然可观。基建投资有意愿、有项目、有资金以及承接部分2022年实物工作量,预计增长超过5%。意愿方面,稳增长、稳就业有需求,建筑业对就业的吸纳在非政府部门中仅次于制造业;项目方面,基建领域仍有补短板空间,各地已积极推进项目储备工作;资金方面,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已提前下达,预计2023年财政发债与支出进度将靠前发力,货币政策通过政策性金融工具助力基建投资;实物工作量方面,2022年新开工项目较多,2023年继续施工,工作量将有保障。

  制造业增速有望保持接近两位数增速。2022年制造业高增速主要受出口驱动,2023年主要驱动因素预计来自以“安全”为主线的强链补链。另外工业企业中下游利润受上游挤压的情况有望改善,可能助力中下游制造业投资。最后欧洲能源危机,部分高耗能产业转移至中国,也会增加制造业投资。

  2023年财政政策基调维持积极、延续宽松,货币政策整体稳健,超额刺激相对有限,未来,财政、货币、产业政策边界逐步模糊,政策更能直击经济痛点

  金融界:为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财政、货币政策应具备哪些应对之策?

  何婉婷:房地产对经济贡献降低之后、新的可比量级经济增长点出现之前,需要政府带来增量需求,我们认为2023年财政政策需要延续宽松。财政部陆续表态“加力提效”,这与之前的“提质增效”是有区别的。“加力”放在前面意味着2023年财政基调依然是积极的。我们认为这种安排是合理且有必要的。2023年财政有必要有能力维持积极,必要性在于,我们研究了其他国家放开后消费复苏的经验,发现人口结构偏老龄化的经济体,疫后消费的修复动能较弱,需要财政政策配合,尤其是在增加居民收入方面;可能性在于,2022年税收延缓入库、2023年收入端的改善使得整体财政压力小于2022年。由于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较大,2023年中央将担起加杠杆的任务,预计赤字率目标接近3.2%。2023年项目开工将明显提速,兼顾就业目标和提升直接收入的“以工代赈”在预算中的占比将显著提升。未来值得关注的是,财政、货币、产业政策边界逐步模糊,政策更能直击痛点。

  超额的货币政策在2023年的必要性降低,货币政策更多的是与财政政策进行配合。我们认为货币政策需要着重关注几个问题:(1)如何匹配存量房贷和现有新房房贷利差不断扩大的问题;(2)经济重启后服务通胀可能与食品通胀共振,叠加全球禽流感高发阶段,如何满足经济合理增长需求的同时将物价控制在温和通胀水平至关重要。

  总体来看,2023货币政策依然是“总量要够,结构要准”,因此货币整体稳健,超额刺激相对有限。

  中国的股、美国的债成为2023年值得关注的领域,年末商品策略的左侧布局机会值得期待。

  金融界:2023年我国资本市场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哪些领域值得关注?

  何婉婷:新周期之下,中国的股、美国的债值得关注。

  当下境内经济周期预计逐步从衰退走向事实性复苏、库存周期从主动去库存迈入被动去库存;境外美国经济周期落后中国一个身位,从滞胀向衰退验证,同步处在去库存周期。这意味着中国的股、美国的债成为2023年值得关注的领域。而下半年如若美联储开启降息、中国经济事实性修复确认,商品的机会同样值得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资本市场无序化明显提升。虽然说2022年A股系统性熊市,但2022年市场整体是“有序”下跌,宏观和物价上的线索十分清晰。而2023年可能会出现结构性“无序”化。表现在预期到现实验证的过程中市场走势不断反复。境内外的核心焦点是“两个验证”——境内验证能否复苏,境外验证能否衰退;除了验证总量,还得验证结构。事实性验证之前,股债来回震荡、股市风格轮动将明显加剧。  

  多城市迈入3.8%利率时代,预计2023年地产销售数据会在低基数下呈“宽U型”复苏,全年实现5%左右的累计同比增长

  金融界:请您展望一下2023年房地产市场的走向?2023年楼市能找回信心吗?

  何婉婷:2月开始,全国二手房成交面积出现明显回温,30大中城市销售面积同比增速开始逐步向回正试探。其中,北京、成都等城市今年的二手房累计成交面积甚至超过了2021年同期水平。而随着全国多个城市迈入3.8%利率时代,未来对新房销售的积极影响可能逐步显现。我们预计2023年地产销售数据会在低基数下呈“宽U型”复苏,2023年全年实现5%左右的累计同比增长。

  但这中间也要正视,在疫情冲击后 “疤痕效应”之下,二手房向新房销量的传导路径被延长。根据美、日的经验,房地产去杠杆之后楼市信心的快速修复需要依赖:(1)快刀斩乱麻的风险出清,有效的破产清算流程;(2)持续的货币宽松刺激和监管松绑;(3)经济周期回温下居民收入的事实性改善。目前看来,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重要性不断上提,“房住不炒”底线思维仍在,货币政策相对节制,楼市信心的根本修复是循序渐进的。

  居民资产负债表扩张动能有限,信贷季节性波动加大,全年利率债或波动走弱,投资策略上建议降久期、降杠杆

  金融界:请您对2023年的利率债走势进行展望

  何婉婷:全年来看我们预计利率债或波动走弱。从长周期来看,复苏的方向是确定的, 不确定的是斜率和路径。在居民收入事实性改善之前,居民资产负债表扩张的动能有限,这会使得信贷的季节性波动加大。利率在上行过程中或有反复。整体利率呈现上有顶、下有底的格局。此外,通胀超预期或掣肘货币政策宽松的空间,全年货币政策基调可能会相对稳健。综合来看,我们认为债市牛尾转震荡走弱市,投资策略上建议降久期、降杠杆,票息策略为主,可抓住波段交易机会。

  在业绩和渗透率驱动下,TMT为代表的科技赛道有望成为全年投资主线

  金融界:2023年有哪些热门赛道?

  何婉婷:首先,赛道这个词,我们认为背后需要对应“有业绩”“有热点”。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认为以TMT为代表的科技赛道可能成为2023年的赛道行业。首先,从业绩预估来看,2023年TMT或出现底部反转。其中半导体3年的库存周期预计在2023年中见底,后续开启新一轮周期,而市场会领先启动。其次,TMT下计算机、电子、传媒、通讯融合了AIGC、半导体国产自主化、国企估值、信创等热点。再次,科技赛道行情可能以内部轮动的方式启动。从2022年下半年的信创到2023年一季度的AIGC,每个阶段主线不同,但大方向依然以业绩和渗透率驱动为导向。

  未来货币的供给端稳定,需求端受居民主动缩表、高杠杆企业融资需求降低影响开始收缩,资金长期进入供大于求的格局当中,“宽货币、不那么宽的信用”成为新时代的组合,这意味着利率或处于长期下行通道。

  未来货币供给端稳定,需求端受居民主动缩表、高杠杆企业融资需求降低而收缩,资金长期进入供大于求的格局,导致利率或处于长期下行通道

  金融界:未来长期,您认为我国投资环境会发生哪些根本性逻辑变化?

  何婉婷:在经济复苏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市场的一些“结构性”不和谐:2023年1月信贷爆量,但基本由企业信贷构成;2022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存款增速显著高于贷款;2022年全年广义货币供给量增速高于社融增速,信用变得越来越难“宽”,资产荒开始普遍存在。

  中观的地产行业的问题,往上映射到了宏观层次的货币信用派生逻辑的变化,向下导致微观层面的居民资产负债表收缩。

  根据美国和日本房地产去杠杆后的经验,在居民和企业主动缩表之后,政府承担扩表角色,财政成为重要角色,而财政的发力离不开货币政策的配合。这将带来根本变局:中国货币创造和派生的主导模式改写。2008年以后我国的“宽信用主导模式”出现向下拐点。未来财政存款引导货币的供给端依然稳定,但需求端由于居民主动缩表、高杠杆企业融资需求降低,开始收缩。资金长期进入供大于求的格局当中,“宽货币、不那么宽的信用”成为新时代的组合,这意味着利率或处于长期下行通道。

  低风险投资者,短期标债类配置中票息策略优先;高风险偏好者应把握大类资产轮动,国内资产配置采取“先权益、后商品”的策略;美国市场建议先债券后权益

  金融界:对此,您对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给出的建议是什么?

  何婉婷:1.对于低风险投资者,2023年经济复苏主逻辑之下存在利率波动风险,标债类配置中票息策略优先。但从长期来看,利率处于下行区间,固收投资要做好三个应对:

   固收投资面临新的取舍。固收配置中存在不可能三角——“低波动、安全性、高票息”。长期下行的利率+更加频发的尾部风险,这个组合使得配置中的三角倾斜发生变化。过往投资者不能接受波动,通过相信刚兑模式牺牲安全性;而新时代,高票息在摊薄,安全性难以牺牲,未来只能接受波动,获取资本利得。

  固收投资中要算通胀账。过往我们面对的是“隐性”通胀,它反馈在不计入CPI的资产当中,未来我们面临的是“显性”通胀。当房地产信仰消失后,资金从不计入通胀的资产(楼市),外溢到其他要素、商品当中。中国的要素价格市场化启动,过往十年控制要素价格、向全球输出通缩的模式被改写。未来中期全球通胀中枢或提升,资产配置要算上通胀账,加入扛通胀资产。

  城投投资中流动性额外重要。居民缩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随政府扩表,政府信用投资中的过度恐慌和盲目信仰均不可取。未来是政府新增债务累积与存量债务化解的赛跑,是有效债务逐步替代无效债务的赛跑,是财政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接力赛跑。政府信用投资没有固定解,关注流动性、保留灵活性变得额外重要。

  2.对于高风险偏好投资者,可以更好地把握经济轮动下的大类资产轮动。由于中国在全球生产分工处在中游偏上的位置,使得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周期性显著强于美国等消费国家。这对于我国投资者资产配置就提出了新要求——节奏也很重要。本轮经济事实性复苏验证之前,股债均衡配置;验证后,权益优于债;补库存中段、美联储降息之后,商品配置价值提升。因而2023年全年来看,投资者在合理的资产配置比例基础上可以采取“先权益、后商品”的策略。同时,2023年海外市场配置机会较为突出,美国市场方面,我们建议先债券后权益的思路。

  美联储缩表对离岸美元流动性抽离效果明显,致使全球流动性受到局部性、阶段性冲击

  金融界: 2023年,有哪些被忽视的风险?

  何婉婷:我们认为,市场对加息的预期比较充分,但是对缩表的影响计入不足。缩表的过程是回收带有乘数的货币,对离岸美元流动性抽离效果显著。2018年美联储结束降息之后,美元直到2019年缩表结束才触顶回落。2023年美国结束加息后,高利率仍将维持一段时间,并通过2年左右的时间将资产负债表降至5.9万亿美元(当下8.4万亿)。美元中期仍有维持在高位的动能,这会导致全球局部性、阶段性的流动性冲击。(例如,2022年9月以来美元指数大幅回落,但美元兑港币汇率多次落入弱方保证,金管局结余创下近几年新低。)

关键词阅读:经济

责任编辑:卢珊 RF10057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