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小而美”的信托精品店

摘要
新分类监管背景下, 信托公司需要从经营理念、业务流程、决策标准、组织架构、人才团队、专业能力上进行系统性同步转型,充分发挥信托特有的灵活性和制度优势,走出一条有别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的特色之路。转型后的信托公司将有全新的业态,走专业化、差异化之路,定位是专而精、小而美的精品店。

  新分类监管背景下, 信托公司需要从经营理念、业务流程、决策标准、组织架构、人才团队、专业能力上进行系统性同步转型,充分发挥信托特有的灵活性和制度优势,走出一条有别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的特色之路。转型后的信托公司将有全新的业态,走专业化、差异化之路,定位是专而精、小而美的精品店。

  26家公司净利润正增长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信托行业的经营业绩面临下行压力,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与人均利润同比下滑。其中,信托业上半年共实现经营收入473.46亿元,同比下降21.39%。根据银行间市场57家信托公司已披露的财务报表数据,扣除合并口径后,上半年,55家信托公司共实现营收432亿元,同比下降近20%,16家信托公司实现正增长,占比不到三成。

  与之对应的是,55家信托公司共实现净利润219.86亿元,同比下滑23.26%,其中仅26家实现正增长,占比不足半数。此外,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还显示,今年上半年,作为信托公司主要来源的信托业务收入同比下降20.64%。作为核心支柱业务的集合资金信托规模也快速下降,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集合信托成立规模仅为4617.91亿元,同比下降44.82%;实现信托业务收入316.17亿元,同比下降16.82%。

  在信托业新旧业务转换的关键时期,信托公司转型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未来行业面临的不确定性以及系统风险性依旧存在,行业整体低位盘整的态势或将延续。

  转型发展面临挑战

  相较于2007年以前历次转型调整的相对平稳,此次新分类监管背景下的转型更具颠覆性,强调从制度根源入手,一步到位,彻底按照信托最精确的本源定位对信托公司业务领域加以确定。未来,伴随着相关办法正式落地,部分信托公司或将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

  (一)经营理念的转变困难

  经营理念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我国信托行业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其诞生根源是作为商业银行资金融通的补充渠道,提供金融市场多元化资金融通方式而存在,后续虽历经多次清理整顿,但融资功能一直是信托公司的主流业务和核心业务,主流业务模式也主要为非标融资、通道类业务等。按照新分类办法要求,过去大多信托公司赖以生存的融资类信托业务或将面临重大调整。在这一背景下,如果信托公司的经营理念不能进行颠覆性的调整与转变,并及时跟进监管导向,则很可能产生对抗、排斥和反感现有的转型方向和监管政策。部分信托机构过于沉湎于过去的传统发展路径,仍然抱着观望侥幸的态度,留恋传统业务收益,是目前信托业最突出的转型障碍。

  (二)市场竞争压力巨大

  自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资管行业被纳入统一监管、公平竞争的全新格局后,信托行业制度红利和牌照红利正在逐步消退,信托公司正式进入内外部双层竞争的新局面。信托公司面临一个高度成熟、竞争高度充分的“红海”市场,券商、基金公司在标品投资市场当中是毫无争议的主流,无论是业务能力、市场占有份额,还是人才、专业团队、投资经验以及风险防控能力等方面,都有着难以撼动的先发优势。就目前信托行业而言,预计能够在这个领域里跻身领先行列,形成核心竞争力,并将此作为公司主导业务的信托公司或不会超过10家。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没有机会,大多信托公司已在跨市场投资、资产配置等领域积累了较多资源。因此,信托公司要对转型过程中市场环境的严峻性进行充分估计,并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扬长避短。

  (三)团队及专业人才匮乏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信托机构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经过40余年发展,信托行业已积累了众多人才。目前,平均每家信托公司有近400人的从业人员,然而,这些团队和人才专业结构主要与原有传统非标融资类业务相匹配。近年来,随着资管新规等系列政策的颁布与实施,部分具有前瞻性的信托机构已经未雨绸缪,从券商、基金等机构重金引入了较多适应转型业务的专业团队,但仍属少数。未来,在信托公司转型过程中,新的业务模式将更加依靠投研力量和科技力量去推动,对高水平人才及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信托公司能否处理好存量团队的优化、提升和培训,叠加增量团队的招聘引进,是关乎下一步成败的关键。

  探索特色化业务转型

  (一)以标品投融资业务为切入点,支持实体经济

  信托公司转型的资产管理信托业务可分为标品投资、标品融资、非标投资和非标融资四大板块。其中,新业务分类监管办法仅规定“非标融资”为当前的重点压降和限制业务。事实上,融资并不一定是非标融资,还可以进行标品融资。而标品融资需要信托公司大力创新,努力取得资质和满足监管的门槛,例如发行私募债、永续债等。标品投资则已成为信托公司转型的共识。不可否认,标品投资是极为成熟和竞争充分的“红海”市场,信托公司面对券商、基金公司等强大的竞争对手尚有劣势,未来应主动发挥信托的制度的跨市场配置优势,扬长避短,通过基金中的信托(TOF)、基金中的基金(FOF)等业务领域,开展差异化竞争。此外,直接股权投资、私募股权投资(PE)、财务投资等私募股权投资信托也将大有可为。

  (二)以服务信托作为转型重点,助力本源回归

  服务信托是近年来监管引导信托公司回归本源转型的重点业务之一,主要以发挥信托公司账户管理、财产独立、风险隔离等制度优势及专业能力,为委托人提供资产流转,资金结算,财产监督、保障、传承、分配等受托服务的信托业务。服务信托作为信托服务本源业务,在资产证券化、家族信托等领域大有前景。

  1.开展全口径证券化业务,发挥规模效应

  国内的资产证券化的品类多达十几二十个品类,也就是全口径的资产证券化。实践中,除部分信托公司主要关注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企业资产证券化(ABS)、资产支持票据(ABN)以及基础设施等市场潜力巨大。此外,目前信托公司无利可图、利润微薄的根本因素主要是被动管理的通道业务模式和信托公司扮演的被动特殊目载体(SPV)角色。未来,信托公司应努力提高主动管理能力,努力加强同业战略合作,深入参与产证券化业务的核心环节,增强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拓展类似资产证券化前端的融资业务(pre-ABS)等高回报率和高附加值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模式,以实现规模与收益的双丰收。

  目前,信托行业内已有多家信托机构的资产证券化业务规模超过了1000亿元,最高甚至超过了3000亿元,市场份额占比已超60%,规模效应及领先优势均正在逐步显现,其他信托公司应及时转型,尽早布局。

  2.创新设计信托目的多元化的家族信托业务

  家族信托是信托公司最具专属优势的本源业务,前景十分广阔。理论来看,即使商业银行开展家族信托,也应借助信托的通道和工具。目前,行业信托公司尚未对家族信托业务进行充分挖掘,部分存续家族信托业务仍多偏向于交易结构相对简单的量产标准化家族信托、小资金规模家族信托、单一信托目的家庭信托等“类家族信托”,信托财产以资金为主,信托目的以保值增值理财为主,资金投向多为信托公司固收类、证券类和股权投资类产品,对采购外部产品或通过资产组合进行大类资产配置管理方面的运用较少。整体上看,此类业务与真正意义上涵盖安全财富、增值财富、和谐财富和久远财富四大信托目的的家族信托仍有较大差距,从而也使得信托公司财富管理优势尚未充分发挥。

  当然,同时满足多个信托目标的家族信托,需要更高的业务水准、更全面的专业人才,信托公司难以包办也不能完全包办所有的环节,需要结合家族财富特点,灵活整合并构建家族信托的生态圈,将律所、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家族办公室等专业工具、专业人才和专业机构有效整合,形成合力。因此,未来信托公司开展家族信托应主动构建财富管理生态圈,推动信托目的由单一目的向多元化目的转型,以真正实现为家族企业和超高净值客户提供综合化、专业化、高水平的多元化财富管理服务。

  (作者系国投泰康信托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法学院金融与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

关键词阅读:信托

责任编辑:卢珊 RF10057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