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基本路径

  共同富裕的核心要务从宏观上看就是要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推动整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从微观角度看就是要打破资源配置不均衡对共建共享的制约,让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地拥有追求富裕的权利,并平等地享有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共同富裕包括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两大相互交织的路径。这实际上为金融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基本思路,即通过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完善金融保障,在推动整体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大共同富裕“蛋糕”的同时,调节金融资源配置,提升金融服务的适配性、普惠性,实现分好“蛋糕”。

  从做大“蛋糕”出发,就是要发挥金融杠杆对实体经济的撬动作用,加大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保障,从不同维度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极大地丰富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从紧扣共同富裕物质基础出发,关键要在四方面发力:

  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领域的金融支持,夯实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毫无疑问,基础设施建设是共同富裕社会“硬基”,是促进社会公共基础服务的前提。无论是能源、交通、通讯还是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的完善,都是共同富裕社会美好生活品质的保障。因此,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保障是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社会建设的必答题。不仅要继续支持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传统基建,更要加大对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教育医疗等新基建的支持。不仅要充分发挥传统的信贷工具,还要创新运用BOT、TOT、PPP及REITs等金融工具,引入长期资金,强化对基础设施领域的金融要素保障,促进社会公共基础服务的均等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二要加大对制造业金融支持,为共同富裕社会高品质生活提供物质支撑。制造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础。它既是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入场券”,也是共同富裕高品质生活的依靠。以新产品、新工艺、新业态、新模式为内核的现代制造业,赋予共同富裕社会高品质生活的物质内涵;同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将极大地拓展就业空间,创造更多致富机会,成为“提低扩中”的重要引擎。因此,强化对制造业特别是现代服务制造业的金融支持,应成为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基本立足点和根本路径。制造业本身体系的庞大、层次的丰富必然需要金融体系提供多渠道、多模式、多层次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支持,而稳定制造业市场主体融资预期是促进制造业稳定发展的关键。

  三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为共同富裕提供内生动力。如果说“富裕”代表先进生产力,那么科技就是促进共同富裕的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动力,也可对财富创造的分布、财富合理分配等产生影响,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和战略支撑。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新基建,还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要素生产率,促进企业从价格竞争走向价值竞争,打造高附加值就业机会,是建设中产阶级占大多数的橄榄型社会的有效路径。因此,金融促进共同富裕发展最根本的路径就是推动科技创新。应加大对科技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最大可能地发挥金融促进社会财富增长的能力,为共同富裕提供内生动力。针对科技企业特别是初创型科技企业轻资产、成功概率低等不确定性,金融机构需要突破既有的服务理念、模式和机制,通过开展知识产权抵质押等方式拓宽抵押品范围,通过开展投贷联动等模式平衡风险与收益,实现金融供给的精准化。

  四要加大对生态环境发展领域的金融支持,为共同富裕社会打造优美健康的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优质的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同时也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生态环境质量紧密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另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对共同富裕更高层次的追求。因此,应立足于“双碳”目标,围绕环境污染治理、绿色生产、气候灾害补偿、低碳绿色发展等领域,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以绿色金融助力美丽低碳生态环境建设。

  从分好“蛋糕”的角度,就是要发展普惠金融,实现金融服务均等化,保障市场主体金融服务可获得性,维护市场主体致富机会的均等性,通过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社会成员合法合规致富提供金融支撑,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一是通过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促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三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发展不平衡的关键,因此是共同富裕的攻坚领域,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关键环节。农村三产融合度低,层次浅,天然不利于包括资金在内的资源集聚。不同类别农业经营主体间在发展水平、资源获取等方面存在不均衡现象。其中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因此,金融促进乡村振兴的起点和根本路径应该是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需要从农村金融的制度供给、组织体系、产品与服务体系等多维度协同推进,核心是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和抵押担保不足问题,以及信用基础与环境问题。首先要创新顶层设计,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建立银农信息共享机制。其次要完善农村担保体系,构建风险补偿与分担机制。促进农业担保公司发挥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的支持作用。最后要创新农村产权融资模式,充分发挥各类产权资产对农民融资增信提额的支撑作用,拓宽部分农村产权流转范围,拓宽农民融资创业致富通道。

  二是通过强化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金融支持,提高其金融服务可获得度和服务满足度,推动“提低扩中”。占全部市场主体90%以上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群体,不仅是稳就业的基础,也是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最现实的抓手。这一群体由于天然存在缺乏有效抵押资产、缺乏资信等融资短板,在逐利资本的眼中,往往是容易被忽视、边缘化的主体,得不到适当的金融资源支持,从而在共同富裕建设方面难以实现共享共建。因此,推动金融机构创新机制、改进服务,加大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金融支持,满足其合理的、创富致富的金融资源需求,是共同富裕绕不开的节点。

  三是通过向消费者提供正常、适当、合理的金融服务供给,促进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这既包括信贷需求,也包括理财投资方面的合理需求,需要金融部门提供充分的渠道、适当的产品。在规范理财行为的同时,促进金融创新,为百姓提供更多、更合适的理财产品,比如通过REITs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可拓宽居民的投资渠道。让更多普通投资者分享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红利。实际上,金融推动“提低扩中”的路径不仅是帮助民众增收,还有另一条更实际的路径就是让利于民。如适当提高存款利率,这既符合维护存款人利益的初衷,也符合借贷运行的基本逻辑;按照互惠互利原则,通过提高风险定价水平最大可能降低企业、居民贷款利率等。其实,金融业促进共同富裕的路何须舍近求远?路就在脚下。

  四是通过发挥信托、保险功能,构建和完善社会托底“工程”,推动橄榄型社会发展。作为财产转移的一种形式和金融机制,信托在促进共同富裕中无疑可以发挥多重功能,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拓宽居民收入渠道、持续推进三次分配、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等方面可有所作为。特别是通过鼓励发展慈善信托,实现调高补低,在高水平发展基础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第三次分配。保险与共同富裕有着天然内在联系。通过保险托底,防止因病、因灾等非常因素导致低收入、困难群体扩大的可能,形成有效的社会兜底;同时,通过优化保险产品供给,如参与企业年金发展,推动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等,重塑社保体系。

  五要通过维护和保障消费者权益,保护好人民财产安全。这应该是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底线思维。唯有切实维护好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好其财产安全,才不至于在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方面做“负功”,才能守护好共同富裕的成果;唯有维护好其合法权益,才能维护其合法致富的机会,最大可能降低其致富的成本。从监管的角度看,就是要从解决人民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等角度出发,通过依法、公平、公正的监管,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避免普通民众因金融信息的不对称、所拥有资源的不平衡而在致富的路上分化,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兜底性工程。而消除资本逐利性,则是从资本监管着手,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径。

  (作者李庚南 系财经专栏作家、浙江钱塘江金融研修院特邀研究员、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特邀研究员)

责任编辑:卢珊 RF10057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