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迅猛 监管要求压降融资类信托规模
2018年以来,信托业“去通道”效果显著,然而监管“按下了葫芦起了瓢”,融资类信托业务体量反而迅猛增长。信托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第四季度,融资类信托规模为5.83万亿元,同比增加34.17%。为了提前规避风险,近期有业内人士称,监管要求压降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信托融资业务,并制订融资类信托压缩计划。
融资类信托主要指的就是信托贷款业务,是指将受托资金(或资产)以融资(如贷款、融资租赁等)的方式借给资金(或资产)需求方。主要为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贷款业务,如房地产信托贷款、政信类信托贷款、工商企业类信托贷款等。由于带有一定“影子银行”特征,融资类信托潜藏一定风险。比如,资产端不够优质以及隐藏的刚兑和兜底行为,容易将风险传导至金融机构自身,从而引发系统性风险。
在日益严厉的“去通道”监管环境下,融资类信托开始“抬头”。信托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第四季度,融资类信托规模为5.83万亿元,较上一季度末增加约5600亿元,环比增加10.60%,较2018年末增加1.49万亿元,同比增加34.17%。与此同时,信托的风险资产率大幅增加。2017年之前,信托风险资产率虽有波动,但多数时候维持在0.8%以下,2018年小幅上升至0.98%,2019年末则大幅升至2.67%。与此相对应的是信托产品的频繁爆雷,就类别来看,其中多为融资类信托,主要涉及工商企业类贷款、基础设施类贷款等。
去年底,有接近监管人士称,融资类信托规模过大、占比过高,下一步将加强融资类信托规模和比例的监管控制。在2019年底召开的中国信托业年会上,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明确指出,信托公司现行的融资类业务模式混淆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界限;异化了信托计划,产生了“刚性兑付”;扰乱了市场氛围,形成了“声誉风险悖论”,使投资者教育走向了相反,最终扰乱了金融市场乃至社会稳定。
具体来看,当前融资类业务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信托资产的次优性、信托公司风控管理的相对粗放性和信托业抗风险能力的相对薄弱性。其核心在于,信托公司风险管理能力与业务结构和业务增速不匹配。“下一步,各银保监局及信托公司要强化融资类信托业务风险防范。”黄洪当时表示。
对于此次压降融资类信托规模,北京某信托人士称,逐步压降是近几年确定的大趋势,尤其是监管对套利的,基本属于“零容忍”,几乎所有信托公司都有压降的空间,这样资产质量才能进一步压实,长期来看,有利于行业长远发展。
作者:许 莉 芸 来源:新 快 报 责任编辑:xiam
关键词阅读:融资类信托规模




- 银行股迎来“黄金买点”?摩根大通预计下半年潜在涨幅高达15%,股息率4.3%成“香饽饽”
- 华润电力光伏组件开标均价提升,产业链涨价传导顺利景气度望修复
- 我国卫星互联网组网速度加快,发射间隔从早期1-2个月显著缩短至近期的3-5天
- 光伏胶膜部分企业上调报价,成本增加叠加供需改善涨价空间望打开
- 广东研究通过政府投资基金支持商业航天发展,助力商业航天快速发展
- 折叠屏手机正逐步从高端市场向主流消费群体渗透
- 创历史季度新高!二季度全球DRAM市场规模环比增长20%
- 重磅!上海加速推进AI+机器人应用,全国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盛大开幕,机器人板块持续爆发!
- 重磅利好!个人养老金新增三大领取条件,开启多元化养老新时代,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喜人!
- 重磅突破!我国卫星互联网组网速度创新高,广东打造太空旅游等多领域应用场景,商业航天迎来黄金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