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家年内被罚 信托公司筹谋“软着陆”
2019年监管态势趋严,截至《国际金融报》记者发稿前,年内已有19家信托公司“吃”罚单,被罚事项主要在房地产信托、信保合作以及内控方面,“转型”成为未来信托行业的关键词。
截至10月18日,《国际金融报》记者统计发现,今年已经有19家信托公司被罚,金额超过2400万元。其中,房地产信托、信保合作,以及信托公司内控是监管主要关注的方面。
多位信托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就“顶梁柱”房地产信托业务而言,2019年的监管可谓是史上最严,执行力度很大,信托公司转型迫在眉睫。短期来看,信托公司难以依靠转型来弥补传统业务下滑的影响,但可当做长期目标。
涉及信保合作等方面
截至发稿前,《国际金融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已经有19家信托公司被罚,分别为国民信托、华润深国投信托、国联信托、百瑞信托、北方国际信托、华信信托、中泰信托、华宝信托、中融国际信托、浙商金汇信托、华澳国际信托、吉林信托、建信信托、中信信托、陕西省国际信托、五矿信托、苏州信托、安信信托、粤财信托。
从被罚金额来看,这19家信托公司被罚逾2400万元。其中,华润深国投信托的被罚金额是最大的。华润深国投信托因房地产开发二级资质审查不符合要求、未正确填报政府融资平台业务报表、协助保险资金投资于通道类信托计划等六条违规行为被罚款人民币460万元,并被没收违法所得150万元。罚单金额位列第二的则是广东粤财信托,罚款金额为220万元。其他受罚金额较大的信托公司还有中融信托和华宝信托,受罚金额均为210万元。大部分信托公司的罚单金额位于30万元-50万元之间。
从目前年内被罚次数看,华信信托、中泰信托、建信信托、中信信托年内受罚两次。不容忽视的是,监管层今年对机构与涉事人员发放罚单的现象明显。业内人士指出,采取“双罚制”有利于强化从业人员的风控意识,从根本上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
用益信托研究员喻智此前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监管政策和信托业罚单情况来看,2019年延续了2018年的严监管态势。”资深信托研究员袁吉伟则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2019年的严监管更有针对性,诸如限制房地产信托业务、通道业务等。这既是宏观调控的要求,也是资管新规的要求,大势所趋,不可回避。”
《国际金融报》记者通过梳理各家信托公司受罚事项获悉,房地产信托、信保合作,以及信托公司内控是监管主要关注的三个方面。华润深国投信托、建信信托、中信信托均在信保合作方面被罚,监管处罚事项包括协助保险资金投资于通道类信托计划、违规代持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股权等。
信保双方合作已有七年。某信托公司研发部门工作人员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在严监管态势下,信保合作业务存在保险资金借助信托计划绕过监管以及保险资金投向‘假集合’的问题,而其他一些具体情况还需要根据监管部门认定的情况进行判定。仍需谨慎前行,注意合规问题。”
房地产信托收紧
在今年信托公司收到监管的各项业务中,房地产信托无疑是最受关注的那个。粤财信托、北方信托等6家信托公司就因为房地产信托相关业务被罚。进一步来看,地产业务受罚的原因包括信托资金违规用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缴交土地出让价款、违规投向“四证”不全的房地产项目、违规向不具备二级资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融资等。
尤其是自今年7月份以来,各家信托公司在地产信托方面受到了接力式监管。多位信托业内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在监管的“紧箍咒”下,地产信托的“凉凉”是一个可以预见的结果。
事实证明,作为“收入顶梁柱”的房地产信托业务确实出现下滑。据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最新报告,9月投向房地产的募集金额环比下降32.08%,规模占比环比下降3.02%,滑落至第四位,其规模占比已连续三个月下降,八个月来规模占比首次低于15%。
金乐函数信托分析师廖鹤凯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的房地产信托政策可以说是史上最严,而且执行力度很大。在目前的业务格局下,会对房地产业务占比高的公司业绩造成较大影响。”
廖鹤凯对记者分析房地产信托未来的发展:“目前对房地产信托业务的限制是阶段性的,该业务长期还是会持续发展的。在经历了高速发展期后,房地产业会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因此后续的存量市场还是会衍生出新的业务机会,最终整个地产行业的回报率会趋于平缓。根据行业特点,新业务预计会比传统行业的回报率略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袁增霆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对房地产信托业务的监管态势,以及下半年资本市场弱于上半年的表现来看,信托业的经营将受到负面冲击。至于信托转型能否加速,取决于是否还有充足的业务转型空间。目前来看,未来可选的业务方向不容乐观。”
严抓内控管理
记者注意到,在日常运营与管理方面,亦有信托公司收到监管罚单或被问询。2019年7月,因向上海银保监局隐瞒实控股东及实控人变更相关事项,上海银保监局对华澳信托作出行政处罚,要求责令其改正并处罚款50万元。2019年8月,吉林信托被罚40万元,主要违法违规事实为公司治理机制长期严重缺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运行不规范。
袁增霆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好的内控源于良好的公司资本结构与治理。过去信托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短期逐利资本的驱动,从而疏于内控。“随着行业风险管理与控制压力增大,一些公司可能经受住一定时期的风险洗礼再崭露头角。那些幸存的公司能够聚集长期资本以及一些长期厮守于信托业务探索的人才团队。从中我们可能看到良好且可信的内控与品牌声誉。相应地,一些公司的不断坠落或出局,将见证后果的严重。”
中国信托业发展至今,行业已经经历多次洗牌,理由也各不相同,但总体多由过度扩张引起。袁增霆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当下信托行业面临的问题:“伴随着资管新规的出台,加上在金融监管的紧缩周期中,以及行政干预较强的背景下,信托公司如何实现‘软着陆’成为关键。与以往不同的是,当下行业面临的问题其实没有那么严重,主要的行业风险是行业经营之外的政策风险、房地产市场风险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廖鹤凯则告诉记者,行业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还包括有效化解存量问题项目,但还没有达到需要“重生”的程度。在2007年信托业一法两规的制度格局确立后,行业监管和运行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修正完善,也趋于严格,市场更多的的是一个在不断修正调整中发展壮大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
“在主业形成之前,信托转型会是我国信托业长期的情况。这两年政策变动较大,各家公司也是在积极探索转型路径。但对于传统业务占比较大的情况,信托公司难以在短期内依靠转型来弥补传统业务下滑的影响,效果不会很明显。不过可以当做长期目标,且现阶段风险可控。”廖鹤凯指出。